10月11日上午十点,88看球app
玉衡楼201教室座无虚席,88看球
主办的“一师讲堂”第441期在此拉开帷幕。南京大学文88看球
教授、博导李章斌以《新诗的声音与“情动”》为题,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温度的新诗研究盛宴。
学界翘楚领衔,聚焦新诗核心命题
李章斌教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青年领军学者,身兼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负责人等职,入选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,还荣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、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多项重量级荣誉。其学术研究以新诗为核心,著有《在语言之内航行:论新诗韵律及其他》《“九叶”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(1937-1949)》等多部专著,在新诗韵律、现代诗派研究等领域成果卓著。
剖析声音肌理,阐释“情动”诗学内涵
讲座伊始,李章斌教授从“新诗的声音是否存在审美价值”这一追问切入,打破了不少人对“新诗无韵律”的刻板印象。他指出,新诗的声音并非传统格律的简单复刻,而是通过语词的节奏、语调的起伏、意象的声感联动,构建出独特的情感磁场。
以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为例,他逐句解析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”中叠词的声韵效果,以及“软泥上的青荇,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”里拟声与动态意象的融合,生动呈现了新诗声音如何推动“情动”的发生——让读者在声音的流转中,与诗人的眷恋、不舍产生共振。
对于“情动”的阐释,李教授结合现象学理论,提出“诗歌的情动是作者与世界的对话痕迹,也是读者与文本的共鸣触点”。他以穆旦的《诗八首》为例,分析其中复杂的情感结构如何通过跳跃的节奏、张力十足的语词声音,传递出爱情中理性与感性的拉扯,让在场师生对新诗情感表达的复杂性有了全新认知。
互动火花四溅,学术启迪引深思
在问答环节,我校文传院学子就“当代新诗创作如何平衡声音实验与情感真诚”“AI写作对新诗声音美学的冲击”等问题向李教授请教。李教授回应道,新诗的声音创新需以“情动”为根基,技术时代更应坚守诗歌的人文性,让声音成为情感的载体而非炫技的工具。其深刻见解引发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。
拓宽学术视野,助力文学素养提升
本次讲座是88看球app
88看球
推动学术交流、涵养人文氛围的重要举措。李章斌教授的分享不仅厘清了新诗声音与情感的内在逻辑,更启发师生从声音维度重新审视现代诗歌的审美价值,为文学研究与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参与讲座的青年教师表示:“李教授的研究方法极具启发性,未来将尝试引导学生从声音、情感双重视角解读新诗,让文学课堂更具活力。”
此次“一师讲堂”的成功举办,为我校师生搭建了与国内顶尖学术力量对话的平台,也进一步彰显了学校在文学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的追求。未来,88看球
将继续邀请学界名家开展高水平讲座,助力师生在文学之路上深耕细作、行稳致远。


